今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IPO融資案例為71起,融資金額140.12億美元,相當于2010年全年總量的47.97%、27.62%,而近3個月以來,赴美IPO的成功案例唯有土豆網一家。
美股周一(臺灣時間11月1日)大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報收2684.41點,跌幅幾近2%,中國概念股也未能逃過此劫,全線受挫。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收盤,總計17家中國概念股跌幅超過5%,其中7只股票跌幅超過了10%。
受牽連、遭獵殺、破發潮、停牌風……,2011年對中國概念股而言,真可謂多事之秋。
而一切還不僅如此,根據ChinaVenture研報統計,進入2011年以后,除二季度出現了一波中國企業集中赴美上市高潮外,輿論對中國概念股海外IPO趨冷的預判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IPO融資案例為71起,融資金額140.12億美元,分別相當于2010年全年總量的47.97%以及27.62%;1.97億美元的海外平均單筆IPO融資金額,相比2010年的3.43億美元下降了42.42%。其中特別值得關心的是,近3個月(8月、9月、10月)以來,赴美IPO的成功案例唯有土豆網一家。
就上述情形,11月1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ChinaVenture分析師王甲表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激情并未消失,只不過殘酷的現實迫使企業家們暫時擱置了夢想。”
“流血”的海外IPO
中國企業海外IPO在經歷了2006、2007年的輝煌,以及2008、2009年的低谷與還原性成長之后,終于在2010年出現了井噴的勢頭。
資料顯示,2006年在海外資本市場實現IPO的中國企業為81家,融資金額384億美元;2010年,這一數位激增至148家,融資金額高達507.26億美元。其間,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企業在海外實現IPO融資的數量以及規模均出現大幅縮水,全年海外IPO企業數量僅為49家,融資金額75.28億美元。
然而,在進入2011年以后,除了在二季度出現了一波以人人、世紀佳緣、鳳凰新媒體、淘米為代表的TMT行業企業集中赴美上市的高潮之外,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的表現整體不佳。
從之前的信任危機、協定控制等風險誘發了中概股的泡沫破滅,再到海外機構唱空中國企業;以及之后的歐美主權債務危機遲遲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美國額度評級下調、歐美主要經濟體無法走出金融危機等訊息更是此起彼伏,種種利空因素的沖擊使得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等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主要上市視窗均出現了暫時的關閉。
“2011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上市之路異常艱辛,人們戲稱其為流血的IPO”, ChinaVenture分析師王甲向記者表示,“而迅雷取消赴美上市計畫事件,可以看做是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IPO的縮影。”
今年6月9日,迅雷正式提交赴納斯達克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由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銀行作為主承銷商,計畫融資2億美元。然而,從6月初遞交上市申請至7月底,迅雷4次延後了正式上市日期,最終于10月中旬宣布復原赴美上市計畫。迅雷取消赴美上市計畫的理由是:歐債危機惡化和美國經濟疲軟造成資本市場冷淡,撤回既符合公共利益,同時也可保護投資者。
中國概念未來信心仍在
迅雷道出了那些夢想去和不得不去海外上市的企業家們的心聲,然而,在將IPO艱難的責任推卸給市場的同時,輿論也認為中國企業自身存在問題。
不久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在一次演講中就曾指出,在美上市的部分中國企業存在信息不夠透明問題,未來需要加強監督和管理;黑石集團董事總經理戴維·穆尼奧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則認為,除了公司透明度外,部分中國在美上市企業在財務報表以及適應美國市場規則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
這一判斷源起飽受詬病的中國反向收購概念股,去年年底,SEC開展針對反向收購的 “中國概念股”的大規模調查,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懷疑,這些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可能存在會計違規和審計不嚴的情況。
王甲向記者表示,“2011年中國概念股的問題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結果,一些反向收購股,的確影響了中國概念股的整體形象。但除此以外,歐美自身經濟環境不佳,造成了市場的擔憂情緒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中國概念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考慮到大規模的企業有資本退出需求,中國企業家們海外IPO的激情仍然不會退卻。目前的冷淡只是暫時現象。”王甲向記者補充道。
事實上,海外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信心也并未消失——黑石集團董事總經理戴維·穆尼奧斯在發表上述言論的同時還指出,不能就此將中國概念股全盤否定,美國市場中仍有很多具有高度投資價值的中國概念股有待投資者去發掘;而納斯達克全球證券資本市場部副總裁卡琳·麥金內爾提供的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有31%的投資者認為中國概念股看漲,51%持中性看法,僅有18%的投資者看空。可見投資者仍對中國概念股信心仍在。